伴隨著社會變遷,出現“男孩女性化”、“女孩中性化”是一種正常的現象。一些焦慮的成年人對這樣的社會新變化卻並不適應,認為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,於是就採取一種單向度的性別教育方式來治理。可是,“男生班”既無法割裂學生與社會結構的關聯,更無法進行逆向的性格審美。從這個角度上說,男生班儘管初衷良善,卻難以承載性別社會化的重任。
  更何況,所謂的“男孩危機”實質上只是一個偽命題。在學校教育中,女生比男生表現得更加優秀、成績更好、擔任學生幹部的機會更多,就得出“陰盛陽衰”的論斷,未免有些草率。即便真的如此,學校教育需要的不是將男女生“分而治之”,而是應該在課程設置、評價體繫上進行改革和優化,對男生進行某種程度上的“弱勢補償”。
  男生班所看重的,並不是性格塑造、人格教育對於學生長遠發展的影響,而是強調紀律觀念、競爭意識對提高學習成績的效果。這樣的“圈養”雖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,卻難以走出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”的俗套,談不上教育的轉型和創新,不過是應試教育的“變形記”。
  ·楊朝清·
  楊朝清  (原標題:此乃應試教育的“變形記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6gsag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