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廣網通遼8月9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《新聞縱橫》報道,位於內蒙古東部通遼市境內的科爾沁草原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,固態硬碟歷史上曾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領地,在蒙古語中,科爾沁草原也被稱作“最忠實的部落”。如今,這裡集中居住著全國1/4的蒙古族人口,不但成為我國北疆生態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,也肩負著北疆安寧穩定的重要使命。
  連日來,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台長王求率領中央台“走轉改”採訪組深入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、科爾沁區、科左中旗、科左後旗、扎魯特旗等嘎查蘇木、農戶企業基層採訪,詳細瞭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,見證新竹買屋了一幅幅生態屏障建設新圖景,一幕幕民族團結融合新願景。
  雖然已過立膠原蛋白秋,但正午的日頭依然毒辣。科爾沁區豐田鎮,大片的玉米在大太陽底下長勢正旺。俗話說“立秋十天遍地黃”,對那裡的農戶們來說,一個收穫的季節即將到來。
  農戶們:現在都是這樣的大把(大個玉米),你看邊上都是雙把。一顆兩穗mSATA,正常是一棵一穗。
  這裡,是膠原蛋白我國最大的沙地——科爾沁沙地所在,玉米是當地的傳統農作物,耗水量巨大。副鎮長於曉波帶著大家從去年開始嘗試玉米膜下滴灌,傳統的大水漫灌轉為直接通過滴管給作物澆水。同樣一畝地,能省水70%。
  於曉波:這下麵是滴灌管。
  記者王求:這個是膜?
  於曉波:對,那個是管,播種施肥覆膜鋪管一次性全完成,一畝澆一次就省200噸,這回水也保住了,肥利用率也高了。但最主要的是省水,現在水對北方來說太重要了。
  同樣因為缺水,相隔80裡外的莫力廟羊場人也在想辦法。早年大量養羊導致的草地沙化越來越嚴重,靠羊吃飯越來越難。黨委書記扈文秀說,幹部們當年冒險引進沙地葡萄,手裡攥著的一把冷汗最終換回來個“羊場葡萄”的品牌。
  扈文秀:場部機關幹部先試的,開始就80畝,現在發展到9800畝。
  記者王求:已經成了品牌了是吧?
  扈文秀:我們有註冊商標,從今年開始我們把標識必須得貼上了,外面都喊羊場葡萄,我們得進行打假,不打不行了。
  沙地葡萄致富,種紫花苜蓿也能過上好日子。扎魯特旗道老杜蘇木成立的牧源專業合作社,用10萬畝地大規模發展草畜一體化,草飼料集中銷售賣錢,種草後的土地還能獲得改良。沙土變黃金,風能換收入。科左中旗上馬的華能珠日河風電項目,風車一轉,效益就來。
  利用風沙考驗著人的智慧,治理風沙更需要始終恆心。從去年開始,通遼啟動城郊百萬畝森林工程,繞舊城區中心50公里為半徑的區域範圍內,精心打造景觀、育種、防沙、針闊混交林等多層次綠色帶,雖然工程浩大,但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指日可期。
  天更藍、水更清、林更茂、草更美,當生態環境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,各民族不斷碰撞、交流、融合的大舞臺就越發廣闊。
  在被霍林河水滋養的科爾沁草原科左後旗,道乃營嘎查村民王秀蘭一家,用春天賣牛犢的9萬塊錢重新裝修了房子。
  記者王求:你一年賣幾頭啊?
  王秀蘭:今年賣了9頭,9萬塊錢。
  記者王求:你這個再多不行了吧?
  王秀蘭:現在草場有點旱嗎,養的少繁殖多。
  百姓的日子富裕,社會就穩定、和諧。科左中旗那仁嘎查支書關田喜始終堅信這一點。
  關田喜:雖然都是蒙族,但是漢話我們也很熟練,都聽得懂。蒙族離不開漢族、漢族離不開蒙族,誰也離不開誰。(笑聲)
  莫力廟蘇木多年來一直致力組織文化大院,方圓幾十里地的牧民相約聚在一起,唱歌跳舞拉馬頭琴。書記張五十八說,業餘生活豐富,大家感情拉得就近:
  張五十八:以前咱們農村娛樂活動少,所以晚上除了賭博就沒什麼活動了,咱們現在條件好了,給他們提供馬頭琴、四胡這些樂器,還提供服裝,這樣逐步推進咱們民族文化活動,推進民族團結。
  不僅在農村,通遼市區的蒙古族和漢族居民也走的很近。在科爾沁永清街道翰博一品社區,64歲的老人張樹芳經常去蒙古族鄰居家串門:
  張樹芳:社區裡面都來回走動,你到我家去,我到你家去,一起玩,一起打球,這太平常了,好像我們沒什麼民族概念,也不分你是什麼族,都一樣。
  鄉風文明、社區團結,各族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的幹勁兒,反過來也在促進民族經濟、民族企業的蓬勃生機。
  在經濟技術開發區,民族民營企業清谷新禾集團巧妙開發利用當地蕎麥作物,除了做米面糧油茶的精深加工,還延展了一系列家居產品鏈條。
  記者王求:我們從小都是蕎麥皮的枕頭,但是時間長了有蟎蟲啊、粉塵啊,現在都已經乾凈了?
  秦飛:都已經高溫殺菌了。過去是蕎麥皮,現在都是蕎麥殼了,整殼。
  記者王求:他們這個已經做到最極致了,你提取物是高端的,低端的廢料也都利用好了。
  精心守護生態安全,齊心營造民族和諧,通遼科爾沁大草原正滿懷“美麗與發展雙贏”的豪情,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行。  (原標題:科爾沁生態屏障建設新圖景:沙地葡萄致富 風能換收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6gsagl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